內容來自sina新聞
關註進一步提高住房建設質量
??改革開放以來,尤其是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,我國住宅建設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,城鄉居民的居住水平有瞭極大提高,居住環境有瞭極大改善,大規模的住宅建設也對經濟發展起到瞭推進作用。但是,必須看到,我國住宅建設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。
??住宅建設仍將是一項長期任務
??全面小康,就居民傢庭的住房而言,就應當使絕大多數居民高雄小額借款傢庭能夠住在符合健康、文明標準的住房裡。簡而言之,至少讓大傢住在功能齊備、安全衛生的成套住房中。而現在,城鎮的住房套戶比隻有0.81︰1,有些傢庭又擁有兩套以上的住房,也就是說,至少還有20%多的城鎮傢庭居住在不成套住房中;農村的住房,雖然面積大一些,但居住功能、環境質量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都差強人意。要全面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,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。
??現在,在一些地方房地產市場確實出現瞭供大於求的現象,需求不足,庫存增加。這個問題的產生,有發展盲目性的因素,也有房價漲得過快,脫離瞭居民傢庭支付能力的因素。買得起房,租得起房,又能買得到房,租得到房,誰願意“蝸居”呢?我對當前住房市場的總體判斷是總量不足,局部過剩。
??“六五”人口普查的資料表明,城鎮中居住在不成套住房的傢庭有近5000萬戶,人均建築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傢庭,全國仍有4340萬戶,沒有管道自來水的傢庭有2800萬戶。這些居民的住房亟待改善。
??在城鎮化進程中,城鎮住房需求壓力也在不斷加大。城鎮化,要使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,很重要的是要有穩定就業,穩定居住。或者說,住房是一個必備條件。這些年,每年從農村向城鎮轉移的人口有2200萬,城鎮間流動的人口有1200萬,加起來有3400萬人口在流動。這些人口,有部分是就近流動,不增加住房需求,而其中70%到80%是遠距離流動,必然有新的住房需求。我國人口遷徙有一個特征,舉傢遷徙的隻占10%多一點,絕大多數是單身或夫婦兩人在外地工作,傢還留著原住地,這就出現瞭“兩頭沉”的現象。也就是說,原住地的住房不能勻出來供應其他傢庭,但在新工作地又需要新住房。所以,即使我們的住房總量達到一戶一套,住房不足的矛盾依然會存在。
??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。講市場化,就是要使盡可能多的傢庭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,在市場上購置或者租賃住房。然而,2008
2011年,全國城鎮住房平均價格上漲40.97%,同期城鎮居民傢庭可支配收入增長38.2%,房價增長快於居民收入增長2.77個百分點,大城市更是大幅度超過居民傢庭收入增長速度。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傢庭被市場擠出,難以通過市場來解決自己的住房問題。我們講市場化,當然講的是對多數人的大眾市場,而不是講對少數人的小眾市場。如果這個態勢發展下去,住房市場化改革目標就會變成空想,政府住房保障的任務也會越來越重。社會上有人批評不需要搞那麼多保障房,去體驗一下較低收入傢庭的住房條件,就知道該不該搞瞭。
??其實,在講住房總量已經足夠瞭的人缺乏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常識,什麼商品供大於求瞭價格還能漲?價格是由供求矛盾決定的,正因為供應不足,住房價格才會持續不斷地上漲。
??有人將市場與政府的住房保障截然劃分開來,說政府不要幹預市場,隻要把保障房搞好瞭就行,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市場會有失靈,會有缺陷,市場不會主動地關註較低收入傢庭買不起房、租不起房的問題。住房市場與住房保障,有區別,但也有聯系。住房保障既是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,也是對市場的補充,對市場失靈的矯正。能夠通過市場獲得合適住房的傢庭多一些,或者說有支付能力的傢庭多一些,政府的住房保障就可以相對少一些。
??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總會有一些傢庭因為勞動能力技能低,就業不穩定,或者疾病等其他原因,收入比較低,住房支付能力不足,住房又比較困難,政府對他們提供住房保障是一項長期的公共服務內容。就是在歐美發達國傢,住房水平已經很高瞭,對較低收入傢庭供應合適住房,仍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內容。到明年年底,我國在“十二台中信貸房貸五”期間建設3600萬套城鎮保障房的目標任務,即將完成,集中地解決一批較低收入傢庭的住房問題,也不可能以後就萬事大吉,住房問題都解決瞭。
上一頁123下一頁
本文導航
- 關註:進一步提高住房建設質量
- 關註:進一步提高住房建設質量(2)
- 關註:進一步提高住房建設質量(3)
新聞來源http://gz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11-28/17025944022361606242327.shtml
留言列表